返回

山河志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44章 己卷 展望,立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皇旗要打探,要寻找,但庙祀也要先行干起来。

    没有地方上凡人庙祀的基础,你就算是得到皇旗也没有多大意义,相比之下,将凡人庙祀的传统习俗培养起来,同时还得要有针对性聚焦在大槐山身上,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迫切的。

    这份活儿,没有几年光景根本见不到成效。

    按照陈淮生的估算,要十年二十年可能才谈得上真正有所收获,而且这一二十年间还需要大槐山持之以恒地在这些地区耕耘。

    比如招募弟子,形象宣传,斩妖除魔,布法施药,只有这些手段多管齐下,不断深耕厚植,才能达到目的。

    事务很多,一样都不能少,都得要一手一脚地干起来,这个时候陈淮生才深刻意识到,要想开创一个宗门的难度有多大,单靠某一人,甚至某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做到。

    他自认为已经很认真地估测了这份难度了,但现在感觉还是低估了。

    公孙胜,赵嗣天,唐经天,吴天恩,这些人都在逐渐成为自己重要臂助,但是仍然远远不够。

    不可能每一项事务都得要自己来牵头或者打主力,自己就算是累死也忙不过来,还得要具体细化分工,落实到具体这些人身上,否则没谁愿意来接手这些活儿。

    但既然要放权放手给他们,很多事情就要告知他们。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也是陈淮生的观点。

    如皇旗之事,如果不告知他们,你这香火庙祀之事,就很难让他们理解接受。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陈淮生决定先行召开一个小规模的会议,来确定未来一段时间里大槐山的短期和中长期内需要着手去做的重要事务,当然,也要借此机会将皇旗之事告知他们。

    范围局限在公孙胜、吴天恩、赵嗣天和唐经天四人,加上陈淮生本人五个人内。

    陈淮生花了接近一个时辰来向四人讲述皇旗的来历和效用,以及对大槐山未来的影响,堂中先是震惊带来的唏嘘,而后就是沉默的思索。

    “……,这玩意儿是好东西,但有句话说得好,欲带皇冠,必承其重。准确的说,皇旗这玩意儿,我们大槐山现在还有些承受不起,周边的安全局势一直不好,所以我一直秘而不宣,一直到这一次,基本上可以确定现在凤翼宗暂时放弃了向北入侵滏阳道北部包括白塔铺这一带的意图,我心里才稍微踏实一些,也才把这个情况和诸位通报一下,……”

    “但我也要给诸位提个醒,不要对这玩意儿寄予太大的厚望,起码,短时间内,嗯,十年二十年内,都未必能派上多大用场,而且我也说了,咱们拿到的这两枚皇旗,并非对应我们现在所处的卫淮道,而应该是云州中北部和晋州南部的两杆皇旗,除非我们将山门迁徙到河内道或者天井道,又或者搬迁到云州那边去,然后再花上十年八年来像我们在卧龙岭或者大槐山这样来经营,否则,还是没有多少效果,……”

    陈淮生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取得皇旗对几人的心理冲击,尤其是开初介绍了皇旗的来由和现在分布,肉眼可见包括公孙胜在内的四人眼底中的惊喜和兴奋。

    皇旗对筑基初中段的修士带来的作用和意义都还不算太明显,但是要到筑基高段之后乃至紫府层级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吸聚香火愿力,与自己的道体元灵所呼应结合,能够帮助修士在进入筑基高段之后修行更为顺畅快捷,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超级宗门和大门阀强者恒强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如散修这类修士无论你天赋多么强悍,在面对超级宗门和大门阀的子弟时,始终感觉到会被压制一头的缘故。

    除了在灵山福地上人家的优势外,更有皇旗吸聚香火愿力来助力,你怎么比?

    别看公孙胜已经是紫府层级,但是作为散修,他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皇旗这一说,而吴天恩和赵嗣天也是听说过皇旗,但具体皇旗的效用却是知之甚少,倒是唐经天隐约听说过一些,作为原来九莲宗中鬼蓬宗的嫡传弟子,九莲宗又是超级大宗,他对皇旗是有所了解的。

    所以陈淮生把皇旗的情形一说,让众人都忍不住开始展望大槐山的未来。

    连那些超级宗门可能才持有一两面皇旗,但现在大槐山却阴差阳错各种机缘有了两面皇旗,这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就是天赐机缘呢?天命所归,活该大槐山光大圣耀。

    “淮生,你刚才也说了,我们现在局面相对稳定下来了,两三年内应该没有大碍,凤翼宗折翼,宁家受挫,东面应该会稳几年,现在就是西面北面,北面天鹤宗的精力还在云州,可北戎人有卷土重来的架势,天鹤宗在云州那边投入巨大,断无放手之理,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天鹤宗反而要拉拢我们才对,剩下其实就只有一家了,就是月庐宗,但月庐宗在桃源镇与邗山道潘氏争夺日趋激烈,怕是难以分心北上来寻衅,只要我们不主动挑事,我们是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来做我们自己的事情的,比如怀阳城,芦岩铺,甚至包括滏阳道那边,……”

    赵嗣天最为积极。

    虽然他知道自己现在距离沐浴皇

第844章 己卷 展望,立誓(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